close

某日在新北投星巴克

跟一位財務規劃客戶做最後說明:

「曾大哥,以您現況來說

您尚有800萬房貸

子女教育金預留200萬

父母孝養金預留200萬

遺族生活金預留200萬

合計1400萬責任額

扣除您已有壽險與意外險400萬

尚有1000萬的缺口

有興趣或意願

可以再約下次與您討論與規劃。」

結果曾大哥一臉疑惑問:

「為何要等下次?現在不能簽一簽嗎?」

為何要等下次?

因為我沒帶任何文件啊 ΣΣ(゚Д゚;)

曾大哥就說:

「那我們約明天晚上吧?趕快處理。」

「誰知道會不會我等等就死了?」

 

晚上11點

回程捷運上,我望著外頭路燈與街景

看著對面博愛座打瞌睡的老太太

以及中間一群嘻笑打鬧的學生

還有幾個疲倦的業務在玩手遊

想起剛剛一臉擔憂的曾大哥

突然有些感觸

我們與死亡的距離,有多遙遠?

 

除了46歲的曾大哥,想起另外三個客戶

第一位是26歲的小林

給完投資建議後

我詢問有沒有家庭責任

(父母孝親、子女教育、遺族生活金)

小林一邊喝著星冰樂說:

「不用,我爸媽都比我有錢。」

「我也沒打算結婚生小孩。」

我點頭說是,也就停止這個話題。

小林吸完最後一口冰沙

得意地說:「而且我沒打算活到多老,

65歲就差不多了吧  d(・∀・○)

中間真的有三長兩短,家人也會照顧我。」

我微笑點頭說很好

 

第二位是32歲的小優

給完建議後,我也問了一樣問題

小優搖頭說:

「沒概念,我死了幹嘛留錢給他們?」

因為都是年輕人,所以我直接問:

「假設父親要留1000萬給妳,

但代價是他要去跟上帝喝咖啡,

妳會開心還是難過?」

小優一臉五味雜陳,搖頭說各半吧

我又繼續問:

「那假設親人的離去沒留下任何現金

甚至還有負債,那樣的感覺呢?」

她說那樣太可怕了

我點頭,同時也說:「死亡不可怕,

但我們可以決定死亡後留給家人的,

除了眼淚,還有什麼?

妳也可以換位思考,妳期望得到什麼?

她想了一想回答:

你說的我都明白了,但我覺得家人不缺我這筆錢。

 

最後一位是57歲的潘姊

聊到壽險與醫療需求時

潘姊開朗地說:

都不用啦!如果我失能了,

我就去自殺,以免拖累家人。

她又笑說:

而且我連病主法(#)都簽好了。

(病人自主權利法:2019/01/06通過

讓當事人在五種臨床狀況下

可由代理人決定是否停止治療)

我點頭說是,中止這個話題

誰知道她突然說:

不過有點困擾啊,我名下有3間房子,

不知道怎麼分給4個孩子就是了。

我直接回答可以立遺囑、壽險或信託

潘姊揮揮手說:

那可不行!這些事情千萬不能讓孩子們知道!

 

故事講完了,你們覺得後續呢?

四個客戶為何對於死亡想法差這麼多?

你又是哪一種呢?

華人習慣談生不談死

那是種忌諱,乾脆避而不論

長輩甚至認為是種詛咒

 

全球約有10%的人利用遺囑、壽險或信託

預防了財富傳承或是分家問題

甚至翻轉了一些家庭的經濟

(例如2.2億的保險金?

然而華人世界大部分選擇避諱不談

自認為遺族有能力和平分配狀況下

後代不斷稀釋財富、家道中落

 

如果你覺得自己重要

你覺得家人重要

你覺得寵物重要

你覺得有人需要你

你覺得可以為這世界做些甚麼

那你現在就必須做些什麼!

練習遺囑、與家人溝通、壽險規劃

資產分配、信託建立、提升自己價值

去勇敢追尋自己的夢想

做些甚麼防止悲劇發生時

留下的不只有錯愕與悲傷

更多的是懷念與價值

 

死亡不能預防,也不能停下

更只能在生時規劃

我們與死亡的距離

一直都只有0跟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乃皇包 的頭像
    乃皇包

    誠實der乃皇包

    乃皇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